1898年开始,一批又一批波兰人来到这座城市留下了松花江上第一座铁路大桥,中国第一家啤酒厂……
松花江上第一座铁路大桥。
1898年,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特别考察队的“头儿”,波兰工程师希德洛夫斯基率队来哈尔滨考察。他是第一个来到哈尔滨的波兰人,收购田家烧锅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的驻地。此后,由于中东铁路修筑、日俄战争等原因,一批又一批波兰人来到哈尔滨。又因中苏共管中东铁路、哈尔滨沦陷等事件,一批又一批离哈归国或移居他国。曾经与波兰文化交融的城市不会忘记——在这里,第一座松花江大桥、哈尔滨最早的城市规划图、中国第一家啤酒厂……都与波兰人息息相关。
近日,由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、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“波兰人在哈尔滨”图片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。382幅老照片穿越时空述说着往日故事。让我们走近老照片,走进那段逝去的岁月……
新市街(南岗)、埠头区(道里)是当时波兰人生活和工作较为集中的地区。
上世纪30年代,哈尔滨波兰冰球队多次获得东三省冰球比赛冠军。李述笑提供
1 “老哈尔滨人” 送来老照片
历史上,曾有30几个国家或民族的20多万侨民生活在哈尔滨。波兰侨民是哈尔滨历史上诸多外侨中重要的一族。
准确统计在哈的波兰人口非常困难,专家根据研究资料普遍认为,历史上波兰侨民在哈尔滨人口最多时达7000人。他们从事工商、文教事业,对哈尔滨的建设及经济、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。
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、省社科院研究员李述笑,近些年着手大范围搜集与整理波兰人在哈生活的老照片,在开始这样一个大工程前,他个人仅有几十幅照片。好在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美国、以色列、波兰等国有他“需要”的人——一大批研究哈尔滨历史的专家、教授,还有一大批原居哈尔滨的“老哈尔滨人”。
这批“老哈尔滨人”遍布世界各地,到处都有他们的俱乐部和协会。听说有人在哈尔滨做这方面的研究,“老哈尔滨人”及他们的后裔特别支持,陆续传来老照片,到开展前已有500幅左右。
“通过一张张照片,我看到了一个个‘老哈尔滨人’家族的历史,每个都令人兴奋!”李述笑说,这些泛黄的照片,丰富了我们对波兰人在哈尔滨这段历史的认知,讲诉了很多充满人文情怀的家族故事。也正是这些照片与资料,填补了很多哈尔滨人关于那段历史岁月的认知空白。
哈尔滨啤酒厂前身。

阿什河糖厂。
2 这些“第一”都与波兰人有关
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总埠,很多中东铁路波兰裔工程师、技术员参与城市早期建设。很多波兰人在哈经商办企业。20世纪30年代中期,哈尔滨有波兰工商户25家,涉及木材加工、烟草、制糖等多个领域。
在哈尔滨乃至中国,很多“第一”都与波兰人有关。松花江上第一座铁路大桥(老江桥)就是由俄籍波兰裔工程师C.N.克尔别兹设计、波兰裔工程师连铎夫斯基监工、华沙卢德兹基公司参与施工的。1899年,中东铁路工程局制定了松花江铁路村(现哈市主要城区)规划图,这份哈市最早期的城市规划是由波兰工程师康斯坦丁·尧基什主持设计的。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是1900年俄籍波兰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在花园街开办的,被称为中国第一家啤酒厂。1908年,波兰人柴瓦德夫在阿城创办阿什河糖厂,这是我国第一家用甜菜制造糖的糖厂……
3 企业家是当年哈埠巨富
和“老江桥”一样,哈尔滨还有很多建筑与旧址,刻画着那些与波兰人有关的建筑艺术气质。
位于颐园街1号的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,就藏着一段波兰哈埠巨富的往事。这座由著名设计师别尔纳尔达奇设计的哈埠漂亮的豪宅,是著名波兰林业资本家葛瓦里斯基的私邸。这名中东铁路木材供应商在中东铁路沿线亚布力、一面坡、海林、横道河子和穆棱设五处林场。1925年,还在香坊开办了胶合板厂,产品远销欧亚各国。逝世于哈尔滨的葛瓦里斯基,如今仍安息在黄山公墓。
波兰裔卡拉伊姆人老巴夺也是哈埠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。他1903年来哈,从事切烟丝手工业,翌年创办葛万那烟庄。1914年,英美烟草公司控股,改厂名为“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”。1922年,迁至南岗山街(现一曼街)新厂房。
“波兰之家”大楼。
4 “波兰之家”时哈尔滨人俱乐部
当数以千计的波兰人来到哈尔滨,随之而来的是波兰文化的传播。他乡,亦成“故乡”。为保留、守望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吸纳传播西方文化,波兰人在哈尔滨创办了圣文森特·保禄小学、显克微支中学,设立了图书馆,成立了“波兰之家”协会。
1916年生于哈尔滨的爱德华·斯托卡尔斯基是哈尔滨最后一个波兰侨民,于1993年离哈回国。
那些从哈尔滨走出的波兰侨民,无论是回到祖国,还是生活在世界各地,大多对“故乡”一往情深,怀有美好的回忆。在波兰的华沙、格但斯克、什切青等地,都有哈尔滨人俱乐部和协会。其中,波兰什切青哈尔滨人俱乐部中“老哈尔滨人”及其后裔最为集中。李述笑说,此次图片展,正是得到了波兰什切青哈尔滨人俱乐部、特别是叶日·恰耶夫斯基主席的帮助。
他乡已成“故乡”
“故土”难忘,许多波兰人还惦记着“故乡”哈尔滨,并积极从事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。
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的叶日·恰耶夫斯基,一家三代都是原居哈尔滨的波兰人。叶日·恰耶夫斯基是研究波兰人在哈尔滨历史的专家,出版了著作《波兰人在远东的足迹——波兰人在哈尔滨》。如今,叶日·恰耶夫斯基已成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一名“名誉会员”。
展览的照片中,一位老者坐在书桌前,身后的墙上悬挂着针灸穴位的挂图。这是波兰著名的中国学专家,他叫爱德华·卡伊丹斯基。
爱德华·卡伊丹斯基生在哈尔滨、长在哈尔滨,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。他关注最多的是被誉为“波兰马可·波罗”的卜弥格——一位早在17世纪就为促进欧洲了解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的波兰人。他发表了许多有关卜弥格的专著或文章,也因此被誉为当代的卜弥格,中波的使者。
爱德华·卡伊丹斯基
那首波兰哈尔滨人俱乐部会歌《哈尔滨人颂》印记在每个“老哈尔滨人”心中:“我常常在梦中,看到我的哈尔滨,在那个我们建起的中国大厦里,就是我的家……”
虽远隔万里,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友谊、密切的经贸合作,还有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。
如今,当你再次走过“老江桥”,再次走近颐园街1号,你会知道这里有着波兰人的记忆。